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三章

2017年01月12日 14:19:27
来源:www.kuke99.com
浏览量:1485

1、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权利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性原则 
2、教师中心论:近代教师史上传统教育学派的主张,德国 赫尔巴特 
儿童中心论:近代教育史上进步教育派 美国 杜威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教育对象 
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4、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重视学生的主体因素 
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5、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教育要求 
总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小学生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正在发展中,其心肺功能与成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经过了五六岁的第一个发展加速期,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 
人的水平,而且大脑额叶的发展特别显著,表明小学生具备了参加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的生理基础 
6、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与教育要求 
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 
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又在学习活动中发展 
感知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 
注意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集中注意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但其注意容易分散,无意占较大比重,常受情绪影响 
记忆能力: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由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发展,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由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为主向对抽象内容记忆能力发展。 
思维和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 
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 
想象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景物风光等进行有目的的想象,到高年级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初步写进自己的作文。 
7、小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及其教育要求:小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都有所表现,但还是初步的,他们的情感表现一般形之于外,但不稳定,变化教快,小学教师要注意观察个人或集体的情感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引导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上,在小学阶段其意志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这种能力还比较弱,小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意志水平出发,逐步向学生提出克服困难的要求,锻炼其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离,为使学生具有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8、小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要求:个性指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表现为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小学时期个性还没有形成,小学生的动机、兴趣、性格等还都不稳定,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的单纯的,有好奇求知的成分,也有希望获得家长与老师赞许的成分,对许多事物和各种活动都表现出兴趣,但很快兴趣又转移了,他们的性格一般具有活泼好动、外向的特点,但稳定的性格并没有形成,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重要时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逐步养成良好性格,对学生未来发展成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小学生性别差异的表现、成因及教育要求 
男女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在身心发展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别,就总体而言,一般是女生观察事物比较细,记忆力强,表达能力较好,多擅长于形象思维,在作文中运动词汇进行描述常表现出优势,相比较而言男生则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胆大好动,对有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更集中,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男生观察事物常常不细心,学习上也常有不够认真的表现。 
差异的产生因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传统观念影响及学校教育上的不足等因素,为此对教育要求: 
树立正确的认识,既承认性别的差异给男女生各自发展带来的特点,又要明确男女学习智力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是相同的 
基础教育阶段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扬长补短,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富有社会责任感,自立、自信、自强 
10、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 
与智力因素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的基础上发展的,受智力因素的制约,同时,非智力因素又作用于智力的发展,良好的情感、意志等个性特征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养成开朗热情、活泼乐观的性格 
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1] [2] 下一页

 

11、智力超常儿童的成因:良好的先天因素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则是儿童早慧的主要因素 
教育要求: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培养,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做好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 
12、我国独生子女特点:在品德行为习惯上人性,不知尊重他人,挑食、不知爱惜物品;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缺点 
学校教育应: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长善救失,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 
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独生子女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合做。 
13、学生年龄特征: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年龄阶段划分:学前期阶段:乳儿期 从出生~1周岁 
婴儿期1~3周岁 
幼儿期3~6、7周岁 
学龄期阶段:童年期6、7~11、12周岁 
少年期11、12~14、15周岁 
青年初期14、15~18周岁 
14、完整地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就要贯彻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5、儿童入学标志这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16、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 
17、心理因素是智力超常的前提,而形成早慧的主要因素是优良的环境和精心的教育 
18、个别差异:学生个体之前身心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差别 
19、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保证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从整体来看,在身高体重方面,小学生处于:在2个生长高峰期中间的平稳发展期 
21、小学低年纪儿童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约为20分钟 
高年纪 25分钟 
22、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童年期 
23、小学生的想象多属于再造想象 
小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是:外在且明显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水平是尚未形成 
测定智商的公式 
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140以上的超常儿童,70以下的低能弱智 
24、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享有:生存权利、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安全权利 
2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由学校的使命、师生关系、教师的条件和任务决定的 
26、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有:身高体重增加较为平稳和均匀 
骨骼外形增长,但骨化过程未完成 
脑重量接近成人

上一页  [1] [2]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