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高中教师考试历史学科全真模拟题及答案(一)

2017年01月13日 11:31:14
来源:www.kuke99.com
浏览量:167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2.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它的设置是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  )。

A.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设想

C.取代了丞相。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D.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3.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4.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存在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状况

5.《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7.史学家黄仁宇说:“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9.我国历史上有一段历史长时间抹之不去,留下的伤痛不仅仅是过去,更是现在,我们难以面对,一大批国宝流失,却出现在国外拍卖会上,文物是在哪一段时期流失最为严重?(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10.邓世昌是伟大光荣的民族英雄,其光荣事迹鼓舞着我们,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作为一名军人应有的情怀,在此次(  )里得以体现。

A.黄海海战

B.渤海战役

C.胶州湾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1.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那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治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1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 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3.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14.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全国性抗战起点的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九一八事变

D.皖南事变

15.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B.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政策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毫无成就

16.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和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法律体系

B.稳定社会秩序

C.保障平民利益

D.维护帝国统治

18.《十二铜表法》的第十二表是后来增补的,其中第二条规定“家属或奴隶因私犯而造成损害的,家长、家主应负赔偿责任,或将其交被害人处理。”据此可以推断增补内容(  )。

A.更多维护平民利益

B.更多维护贵族利益

C.专为平民利益而设

D.专为贵族利益而设

19.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20.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21.“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事实有(  )。

①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③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④俾斯麦统一德意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世纪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国际联盟制裁了日本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行径

B.联合国安理会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C.《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美苏两国妥协的产物

D.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维护了欧洲和平

23.2007年,美俄关系陷入“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之际,布什邀普京到其海边祖屋举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家庭式峰会”,以图软化俄罗斯的反导立场,并缓解两国的紧张关系。但是,这被媒体戏称为“龙虾峰会”的元首会晤。这一事实说明俄、美两国(  )。

A.再次陷人“冷战”之中

B.相互竞争,互相制约

C.美国霸权,俄国顺从

D.美俄分享世界霸权

24.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这样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列宁领导的革命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统治秩序

C.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以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一战.协约国集团分崩离析

25.下列属于情感目标表述的是(  )。

A.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概念

B.感知人类文明史中的实践与创造

C.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

D.树立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蒸汽机的运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10分)

27.简述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10分)

28.历史教师在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时,应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哪些?(1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

材料二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8.议会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问题: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中英不同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分别带来的影响。(10分)

3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百日维新”教学片段

某教师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分别扮演康有为、李鸿章、翁同龠禾、荣禄等历史人物,再现当年康有为被召唤到总理衙门“问话”的情境。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给予表扬,并提问:刚才四位同学表演的历史短剧中,同学们能悟出些什么?

学生甲:康有为具有变法的胆识和决心。

学生乙: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

学生丙:前面我们学习过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今天又学习了戊戌变法。这些变法和改革都遭到了顽固派和保守派的阻挠与反对,这说明自古以来变法、改革之路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阻力,也说明改革是需要勇气的。

学生丁:康有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今天,为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应该深入地进行改革。

根据材料中所设计的教学方法,你认为该教师运用了哪种教学策略?该教学设计的实效如何?有哪些值得改进之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16分)

31.阅读下列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内容,回答问题。

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多修筑坞壁,拥有家兵、役使众多的佃客、部曲,这些佃客、部曲没有户籍,是地主的“包荫户”,地主则被称作“包荫户”的宗主,地主既是宗

族的宗主,也是土地的主人。北魏初期,就承认了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权,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当时实行的赋税制度又叫作九品混通法。即根据贫富,将民户分成9等征收,正税为每户平均纳调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斤。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均纳帛1匹2丈。作为调外之费。可是,事实上在征收中,官吏与大族豪门相勾结,向广大农民转嫁负担。同时,徭役频繁,凶年国民无法生活。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且没有俸禄。官吏到任后,任意搜刮。改革后规定:地方守宰的任期按政绩好坏为准,不拘年限,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者。

为了稳定社会制度,制止大量人口流动,保证赋税征收。规定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20亩露田加倍或加2倍以备休耕,年满70岁还田于官府。桑田为世业,不需还官。按照规定,桑田需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桑田的地区,改授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

废除宗主督护制度,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田亩,以便征收租调和征发徭役。

废除九品混通制,规定一夫一妇,纳户调帛一匹,田租粟二石,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劳动的奴婢8人,耕牛20头,每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之家的数量。

494年,迁都洛阳,凡迁都洛阳的鲜卑人即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下令改革鲜卑族的习俗。定姓族,确认汉人士族的合法地位,同时改变鲜卑族原来的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皇族和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改为汉语,如有违反,加以降黜。

改革曾遭到鲜卑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但力量甚微,很快被平息下去。

(1)概述上述教学内容的主题。(2分)

(2)请为该材料撰写一份教学提纲。(9分)

(3)如果讲授上述教学内容,你打算采取哪些方式呈现?(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2)课文摘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

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但是,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一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的用意是让各机构互相制约,便于皇帝独揽大权。A、B、D三项也是朱元璋的用意,但实质还是强化君主专制。本题答案为C项。

2.【答案】D。解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这表明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3.【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民庶之家”)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行仁义?),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地主心里害怕佃农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而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地租带来的损失高几倍的缘故。这说明佃户在于己不利情况下可放弃田地的租种,D正确。

4.【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可知C项正确:B项说法超出了材料所述的内容;材料只体现了“耕”的环节,没有体现“织”,A项错误;自耕农的生产资料有限,不可能过上富裕祥和的生活,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此题选D项。

7.【答案】C。解析:①属于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③④都能体现出明清专制内敛的特点.即“收敛性”.故选C。

8.【答案】C。解析-电灯、飞机、机关炮都属于器物层次,所以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9.【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洗劫了圆明园,大批文物从此流失海外。

10.【答案】A。解析:邓世昌是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成为一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11.【答案】C。解析:在八国联军侵华前,列强意图通过直接武装侵略,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但经过义和团运动,列强意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从此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故选C项。

12.【答案】B。解析: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却与列强签订条约,可以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错在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13.【答案】B。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文学革命的先声。

14.【答案】A。解析: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即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15.【答案】B。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重点是发展工业;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实行的是赎买政策。

16.【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初建交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结盟运动是二战后亚、非、拉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发起的;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主要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部分国家。故选A项。

17.【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罗马法修改的方向是力争实现贵族和平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18.【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因为此法未颁布前,贵族可以利用手中的司法权,根据习惯法做出有利于保护贵族而侵犯平民利益的判决,而增补的规定强调了奴隶主所要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这有利于平民。C、D说法过于绝对,法律兼顾各方,尽管更多偏向贵族。

19.【答案】D。解析:A、B、C三项只反映了法国情况,材料除涉及法国势力变化外,还涉及了英国势力的消长,D选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文字的主旨。

20.【答案】A。解析:马克思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而“战时